【中美解碼】中國讓步了 美國為何仍猜疑?

經濟脈搏

發布時間: 2019/01/10 09:00

分享:

分享:

  • 萊特希澤沒直接評價中方讓步措施,不尋常
  • 中國立法律煞停強制技術轉讓,美方抱懷疑
  • 中美之間存在不信任,要彌合矛盾不容易

中美貿易官員在北京舉行的副部級談判,雖然在還不錯的氣氛下結束,但從兩國的對外表態,卻仍隱約看到中美仍存在巨大的不信任,無論是中國增購美國產品、乃至中方承諾不強迫美企轉讓技術,美方回應卻都是審慎。這種不信任,不是無故出現。

只要整理中方近期密密祭出的措施,可見中方對美國的讓步體現於三方面:增加採購美國農品和油氣,不強制外企轉讓技術,加強保護知識產權。

萊特希澤沒直接評價中方讓步措施 不尋常

但值得注意是,中方提出這些措施後,美國總統特朗普只空洞地說「談判進展順利」,沒針對地回應是否滿意。而主事這一輪中美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,更至今沒有直接評價中方讓步措施。

外界揣測,美方或許仍未對中方提出的條件未收貨,這背後是美方無理苛索、中美互不信任、抑或其他積習已久的因素?

先說技術轉讓。全國人大常委會上月啟動審議「外商投資法草案」,載明禁地方官員強迫外國公司轉讓技術,作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代價。

習特會只開啟談判窗口,未消弭中美之間的不信任。

但喬治·華盛頓大學中國法律專家郭丹青(Donald Clarke)說,這項法律可能不會帶來有意義的改變。他說,該草案措辭含糊,沒有承認美國公司在分享技術方面面臨的壓力,往往來自幕後的手段,而不是來自政府的嚴格要求。

中國立法律煞停強制技術轉讓 美方抱懷疑

至於中國新成立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,意在釋出加強保障外商知識產權的訊號。但有美國學者卻指出,與中國的許多法律一樣,如果地方政府決定不執行該法律,或者懲罰力度不夠,它也可能沒有實際意義。

至於增購美國產品,中方已承諾增購美國大豆、油氣及汽車,美國官員大可宣稱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勝利。但值得注意是,目前中國進口美國大豆量,尚未達到早些時候的水平;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汽車數量相當少,因爲許多美國汽車本來就是在中國製造的。

中美之間存在不信任 要彌合矛盾不容易

因此中方的採購承諾截至目前,不算是吸引的條件;更重要是,中方未提出持續加大進口美國貨、減少美中貿易逆差的量化指標和時間表。

再加上,儘管中國官方已不再宣傳「中國製造2025」,但沒明確是否調整曾被視為底綫的產業政策。90日談判已過近半時間,中方將要在餘下非常緊迫的時間,爭取互信、解決這些問題。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